據媒體報道,如今國內的馬拉松賽事報名費越來越貴,而中簽率越來越低,一些跑友為了參加賽事,甚至只能找黃牛,以溢價十倍的成本才能買到一個賽事名額,由此催生了所謂“月薪兩萬跑不起馬拉松”的說法。
根據統計,馬拉松賽事報名價格確實在上漲:2023年左右全馬的平均價格基本都在150元及以下,半馬價格在100元及以下;而到了2024年,一些馬拉松賽事的價格開始上調,全馬逼近200元;到了2025年,多項馬拉松比賽的全馬項目單價基本都達到了200元,跨入了新的價格門檻。
為支持各類公益活動,不少賽事也設置公益名額,所籌款項用于支持各類慈善事業發展,但價格較高,可達到數千元。此外,在一些二手平臺上也能看到“黃牛”出售報名資格,溢價十倍也不罕見。
馬拉松賽事報名價格上漲,有個大背景不能忽視,即現在人們的馬拉松熱情確實空前高漲。在過去的2024年,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71場,參賽人次約656萬人次,達到了幾乎兩天一場的頻率,甚至有人調侃:“馬拉松太多,腿都不夠用了。”
馬拉松賽事之所以如此受歡迎,其實和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有關。學界有個“馬拉松周期”的說法,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,人們對體育健身的熱情、相關產業的勃興,都會讓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賽事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。
因此,馬拉松賽事中簽率不斷走低、賽事價格水漲船高也很正常。據統計,一些熱門賽事的中簽率已經降到了10%以下,哪怕賽事眾多也遠遠不能滿足跑友的需求。現在的馬拉松也幾乎到了“不愁客”的地步,漲價也就不奇怪了。
但是馬拉松如果一味漲價,恐怕也不太符合公眾的預期。人們之所以喜歡馬拉松,就是因為它足夠自由、暢快、低門檻,具備一種“隨時起步”的運動美感。如果報名價格一路上漲,門檻過高,恐怕會背離馬拉松運動的初衷。
因此,一方面還需要市場加大供給,行業、地方能夠進一步協調合作,推出更多的賽事滿足市場需求。另一方面,主辦方也要盡可能保障賽事的公益、親民屬性,事實上馬拉松賽事帶來的收入并不只是報名費、贊助費,與之相關的餐飲、住宿、旅游等費用都會迎來短時間的爆炸性增長。
對于主辦方來說,不妨在賽事價格方面充分讓利,通過充分的引流和形象宣傳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其實一項馬拉松賽事辦得好,不僅可以獲得社會美譽度,也更容易激活賽事給當地文旅帶來的正向效應。
此外,對于那些動輒出現的“黃牛”更應當警惕,這一現象事實上暴露了馬拉松賽事的管理問題。此前就有媒體報道,馬拉松賽事在一些地方快速上馬,主辦方管理經驗不足,在組織、保障等方面出現了不少亂象,“黃牛”泛濫就是其中之一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“黃牛”不僅占據了參賽名額,事實上也損害了一場賽事的聲譽。因此各地、各主辦方都應當嚴厲打擊“黃牛”、資格倒賣等行為,堵上相關漏洞,確保賽事參與的公平性,最大程度呵護好公眾的運動熱情。